3月12日,浙江省针灸学会针灸现代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举行学术交流活动。活动邀请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研究员和高昕妍研究员分别就“穴位的本态特征与经络的框架构筑”和“基于感受器特性的针灸始动因素研究”开展专题讲座。
浙江省针灸学会会长方剑乔、秘书长梁宜,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马睿杰出席本次学术交流活动。针灸现代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邵晓梅主持会议。由于疫情管控的原因,本次学术活动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形式。36人出席了线下会议,48人采用线上方式参加会议。
朱兵研究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重点学科带头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其研究成果对“穴位敏化”理论的创立、完善和阐释有着突出贡献,对穴位本态有着自身独特的认识。他以“穴位的本态特征与经络的框架构筑”为题,进行了学术讲座,将自身50年来在“穴位”本态研究中的成果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为参加学术活动的科研人员、医生和学生,详细讲解了“穴位”的前世今生。
高昕妍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先后赴香港浸会大学、格拉兹医科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访学研究。近年来她借助在体钙成像技术对针灸刺激的外周神经纤维有着深入的研究。她以“基于感受器特性的针灸始动因素研究”为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在针灸刺激因素研究中获得的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受到了参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方剑乔会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穴位问题是针灸学的基本科学问题,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两位专家的学术报告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作用。他强调,针灸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要注重同其他学科间的交叉合作,我们要重视针灸原理的科研实践,说清楚、讲明白中医针灸的科学内涵。 |